回顾历史,可以发现某飞的诞生与当年大三线工程的建设密切相关。最初,某飞实际上只是作为次等备胎存在,处于临战状态下的应急选择,早期所获得的资源相当有限。为了追赶上技术水平,工程师们只能在米格21的早期批次基础上进行简陋的改进。直到1980年代初,某飞才首次接触到米格21比斯,这一设计更加完善。然而,此时却正值国内军事紧缩与项目下马的巨大压力,甚至出现了工人白天忙于铆钉作业,晚上下班后还要加班制造铝盆铝锅以维持基本生计的尴尬局面。就连项目总师也不得不去街头兼职卖面条!当10号机出口版在507空战中大获全胜后,回顾当年原型机首飞前的情景,工程师们身上破旧的衣服、四处打补丁的战袍,成为了那个时期条件极为艰苦的真实写照。然而,尽管面临诸多困难,某飞的团队并没有等待或抱怨,而是积极寻找机会开拓国际市场。没有订单,他们便转向民用产业,甚至成功推出了工业洗衣机,意外获得了一个优质民品的新产业,至今仍然畅销。
随着技术的逐步提升,某飞开始从4代隐形战机的设计竞标中脱颖而出,彻底改变了过去只专注于单发战机的传统,成功研发出了当时被定位为“四代重歼”的战斗机。这款新型战机的最大起飞重量超过F22A的35吨,甚至大大超过了它,最终的作战半径可达F22A的两倍以上!在深刻认识到重型战机的优势后,某飞便一发不可收拾。随着第六代隐形机的首飞,某飞进一步升级了设计,推出了三发动机的隐形飞翼型战机,最大起飞重量预计将达到50到55吨,这一巨大的重量级别令人惊叹。
展开剩余61%这一系列的设计改进,主要源自某飞在空战理论上的领先。早在全球其他对手还未深刻意识到未来空战的趋势时,某飞便早早地布局了穿透式空战理论。按照这一理论,未来的空战最短距离将在150公里之外,甚至有可能远超这个距离,在6.5代至7代战机的时代,远距离打击将成为常态。因此,传统的机炮将变得完全无用,最大有效射程仅为1.5公里的机炮和只能打到20公里内目标的近战导弹,都会变得几乎毫无意义。
在这一背景下,如何在确保顶级隐身性能的同时,提高战机的雷达探测能力,成为了技术的关键。当前,战机的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普遍在350公里左右,但如果能够将其提升至500公里、800公里甚至更远的1200公里,并与超级空空导弹的极限射程相匹配,再加上不低于4000公里的内油作战半径,以及大规模的网络中心战法,那么穿透式空战的理论就能得以实现。早在507空战之前,许多人认为500到1000公里的穿透性空战不过是空谈,或者说是高估了未来空战的可能性,依然过于强调战斗机的灵活性和高过载能力。然而,507空战的实战结果无疑为穿透式空战的高瞻远瞩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。
实际战斗中,将5.5代技术部分应用到已经服役20年的3.5代机型上,仅稍作提升,就能击败当今全球任何能够采购的顶级4代半战机。如果换上5.5代甚至6代隐身战机,对手的数百架传统战机将会瞬间化为乌有!更不可想象的是,既然55吨级的“银杏叶”战机已经如此成功,那么80吨级的第七代空天战机是否也即将成为现实?虽然这一代战机的其他具体指标仍难以预测,但某飞的第七代战机必将是空天通杀,最大升限至少能够达到同步轨道,这是设计的核心之一。因为具备了上天入地的能力,传统的作战半径已经不再适用。第七代战机的机体大小几乎与航天飞机相当,70到100吨级之间的重量区间,将成为最合理的选择。到了这个阶段,再提及某飞与洛克希德·马丁的对比,已经显得有些不够尊重。可以说,这款战机将是星际大战的先驱,代表着未来战争的新纪元!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杠杆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