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,我得收回我之前的话。
我原以为沈阳也就是烤鸡架和洗浴中心的天花板,顶多再算上个故宫的“平替”。
直到我那个在沈阳上了四年大学的闺蜜李然,一个电话把我从周末的被窝里薅起来,劈头盖脸就是一句:“别睡了,赶紧的,来沈阳当NPC,三缺一!”
我当时满脑子问号,这年头,旅游的目的地都进化得这么赛博朋克了吗?
挂了电话我还寻思,不就是个升级版密室逃脱,搞得跟什么新大陆似的。
结果人到了沈阳方城,我才发现自己格局小了。
这哪是玩游戏,这简直是拿命在体验啊!
李然直接把我拖进了那个叫《幡灵迷境》的地方,黑灯瞎火的古巷子里,你根本不知道下一秒会从哪个角落里窜出个披头散发的“姐姐”拉着你的手,往你手里塞一个不知道是啥的“信物”,然后用气声在你耳边说:“帮我……”那一下,我差点没把晚饭给喊出来。
这玩意儿没有座位,没有固定舞台,观众全程跟着演员跑,你的一个选择,没准就直接把结局带跑偏了。
李然这丫头已经四刷了,每次选的路线都不一样,她说这比开盲盒还刺激。
我算是看明白了,现在的年轻人,早就不满足于当个旁观者了。
你给我一个故事,我得能进去搅和搅和。
这股子“沉-浸-式”的妖风,在沈阳方城这片2300年的老地界上,刮得那叫一个猛烈。
就说那个叫“南谣逸境·颁金宴”的项目,听名字挺唬人,其实就是个“边吃边演”的升级版。
但人家玩得花啊,你进去前得先选个身份,换上对应的行头,从头到脚给你拾掇利索了,然后你就可以顶着这个身份去吃饭、去看秀、去跟满场乱窜的真人NPC互动。
李然选了个小主,结果因为太入戏,跟扮演“王爷”的NPC大哥聊嗨了,差点忘了自己是来吃饭的。
这种感觉特奇妙,你不再是你自己,你暂时脱离了现实里那些个鸡毛蒜蒜,一头扎进了另一个时空。
如果说上面这些还只是在精神层面让你“穿越”,那“秦潮觉醒”这个XR项目,就是直接把你的肉身也给“拽”过去了。
就在益田假日那个商场里,上千平米的大空间,戴上设备那瞬间,眼前的世界瞬间瓦解,下一秒你就站在了秦始皇陵的地宫里。
这可不是坐着看风景,你是真的能跑,能跳,能跟你的队友一起去破解机关。
我旁边一个大哥带着他儿子,俩人跟虚拟兵马俑“擦肩而过”的时候,那小子的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。
科技在这儿,不是冷冰冰的炫技,它成了一根绳子,一头牵着古老的历史,一头牵着一颗颗好奇的心。
难怪这项目开业没多久,营业额就干到了一百万,还常年霸着沈阳休闲玩乐榜的榜首。
说实话,这种“文化+”的玩法,全国各地都在搞,但为啥沈阳方城就显得格外“上头”?
我觉得他们是摸到了命脉:不再是单向的灌输,而是双向的奔赴。
他们没指着红墙灰瓦说:“看,这是我们的历史,多牛!”
而是把历史掰开了揉碎了,做成剧本、做成游戏、做成一顿饭,然后递到你面前说:“嘿,哥们儿,来玩一把?”
这种改变,让整座方城都活了过来。
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“景点”,更像一个巨大的游乐场,一个开放世界的RPG游戏。
北中街甚至搞出了个剧本秀产业园,从剧本创作到演员培训,一条龙服务。
这帮人是真的想把“沉浸式”这碗饭,吃明白了。
当然,总有唱反调的。
有人会说,这不就是把历史快餐化、娱乐化了吗?
真正的文化底蕴,能是这么玩出来的?
这话有道理,但我觉得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。
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你指望一个年轻人捧着一本厚厚的史书去了解一座城市?
别逗了。
能让他们先进来,玩起来,在玩的过程中产生兴趣,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。
所以啊,别再提什么网红打卡了,方城早就不屑于玩这个了。
它正在用一种更聪明、更接地气的方式,让2300年的历史,在Z世代的年轻人身上,重新扎根、发芽。
至于这棵新芽未来能长成什么样?
谁知道呢。
但至少现在,它让沈阳这座老城,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趣。
股票杠杆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